電磁波會這麼傷嗎?

電磁波會這麼傷嗎?

Views: 9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電磁波是能量的一種,凡是能夠釋出能量的物體,都會釋出電磁波。 電與磁可說是一體兩面,變動的電會產生磁,變動的磁則會產生電。電磁的變動就如同微風輕拂水面產生水波一般,因此被稱為電磁波,而其每秒鐘變動的次數便是頻率。

當電磁波頻率低時,主要藉由有形的導電體才能傳遞;當頻率漸提高時,電磁波就會外溢到導體之外,不需要介質也能向外傳遞能量,這就是一種輻射。舉例來說,太陽與地球之間的距離非常遙遠,但在戶外時,我們仍然能感受到和煦陽光的光與熱,這就好比是「電磁輻射藉由輻射現象傳遞能量」的原理一樣。

電磁輻射是傳遞能量的一種方式,輻射種類可分為三種:
1.游離輻射
2.有熱效應的非游離輻射
3.無熱效應的非游離輻射

電磁波的能量和頻率高低成正比。當高能量電磁波把能量傳給其他物質時,有可能撞出該物質內原子、分子的電子,使物質內充滿帶電離子,這種效應稱為「游離化」,而造成這種游離化現象的電磁波就稱為游離輻射,包括伽瑪射線、X光、紫外線等。

進入可見光頻率以內的電磁波均及紅外線均無法造成游離化效應,稱為非游離輻射。這邊必須澄清一個觀念,輻射傷害是指游離輻射(游離輻射會與身體內的物質搶奪電荷,產生離子破壞生理組織),非游離輻射則不具游離化能力,不會產生有害人體的自由化離子,大量非游離電磁波只會造成溫熱效應。

這就好像做日光浴或站在燈泡下方一般,只要不在短期內傳太多能量給人體,生理組織就能加以調控,所以在安全範圍下長期接受非游離電磁波,並不會產生累積性傷害。

使用手機對人體的可怕影響,也許因為至目前為止沒有一項清楚的案例及實驗結果來證明手機所產生的電磁波其種種看得見的負面結果,許多人還以為這是危言聳聽;但就科學及醫學的角度來講,這是可以肯定的理論。

英國及德國至今己有單位學者提出許多有關手機電磁波的負面研究報告;以及因在某些特殊環境使用手機所造成的災害及慢性病變。綜合發現電磁波對人體的影響及相關報告如下:
Symptomsof ES(電磁波過敏症)ES(Electrical Sypersensitivity):
電磁波過敏症是指長期暴露在電磁波環境中所造成神經與過敏的症狀,其症狀包含頭痛,眼睛灼熱,頭暈、嘔吐、皮膚疹、身體虛弱、關節肌肉疼痛、耳鳴、麻痺、臉腫脹、疲勞、下腹收縮痛、心律不整、心臟跳動不規則、呼吸困難…;,另外更嚴重可能會引起中風、沮喪、慌張、精神不集中、平衡感失調、抽筋、記憶力減退、淺眠等症狀。

每天使用2~15分鐘的人頭痛的機率會高於使用少於2分鐘人的兩倍,使用15~60分鐘的人會高於3倍,超過一小時的人會高出 6 倍。

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所(FCC)表示:『以波源強度0.6W的行動電話來說,使用時最好距離10公分,一天使用時間最好不超過10分鐘。』測試更顯示:『要減低行動電話電磁波對人腦的影響,除了在使用時保持10公分以上的距離;想要完全隔絕電磁波,則需要6公分以上厚度的鐵牆。』

行動電話電磁波在人體中會具有吸收的累積效應,大約十年後才會明顯表現出來。

大部分的人們體內都有致癌的細胞持續的發展,而這些細胞正破壞我們的免疫系統,而有數據不斷地顯示只要暴露在電磁波環境中幾分鐘,就會將原有5%的致癌因子提升到95%。長期暴露在電磁波環境中,輕者會引起頭暈目眩記憶力減退耳鳴等現象,重者會破壞免疫系統,增加致癌的機率長期暴露在電磁波環境中,輕者會引起頭暈目眩記憶力減退耳鳴等現象,重者會破壞免疫系統,增加致癌的機率。

經實驗證實以16KH2的電磁波照射雞的腦細胞時鈣離子會被分離出來,在2mG以上的磁場中發生小兒白血病機率將比正常環境多1.93倍,小兒筋肉腫傷3.26 倍。

在十個自願者的右耳永置一個900MHz的行動電話,間斷性的開關35分鐘後,受試驗者的血壓平均升高5~10度。

不管電磁波照射人體全部或部份都會因為熱作用的關係使人體全部或部份體溫上升,通常人體內的血流會起到擴散排除熱能的作用,但眼球部份很難藉由血流來排除熱能,所以容易產生白內障。

電磁波對人體產生的生物反應和頻率、波長、功率、距離有關,經由「直接穿透」和「高溫」兩種作用使細胞產生質變。假如功率和發射的距離相同,電磁波的頻率愈低,對組織的穿透力就愈強,因此高頻的行動電話電磁波穿透力雖較低頻的醫療用的高周波弱很多,但是也會對人體有產生高溫的效應。

資料來源 :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10040902088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