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猴效應

百猴效應

Views: 16

不知各位是否聽過「百猴效應」(Hundredth Monkey Effect)?這在靈性書籍上是很常見的比喻,意思是當從事某種行為的個體達到一定的數目後,這種行為就會超越距離的限制,神奇地隔空散佈到其他區域去。

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百猴效應」這個名詞最早出現在1975年勞倫斯・布萊爾(Lawrence Blair)的著作《Rhythms of Vision》的序裡面,後來因為萊爾・華生(Lyall Watson)在1979年出版的《Lifetide》一書中提及而傳播開來。兩人提到的故事大同小異,主要都是講述五零年代時一群在九州宮崎縣的幸島上研究日本彌猴的科學家所發現的奇妙現象。後來肯・凱耶斯(Ken Keyes, Jr.)直接出版了一本名叫《The Hundredth Monkey》的書,更是助長了這個故事的散佈。


泡湯中的日本彌猴,取材自維基百科


凱耶斯寫道,1952年科學家開始將甜薯扔在沙地中。猴群們喜歡甜薯的味道,卻討厭沾在上頭的沙粒。有一隻十八個月大的母猴發現牠可以用鄰近的溪水清洗甜薯。她把這個技巧教給牠母親,而她的玩伴也在學會這個技巧後將它教給自己的母親,於是這個技巧就在科學家們的眼前逐漸形成一種文化。

在1952到1958年間,所有的年輕彌猴都學會了清洗甜薯,但只有模仿孩子們的成年彌猴學會了這個技巧,其餘的成年彌猴則是繼續吃著沾有沙粒的甜薯。然而,1958年時有件事情發生了,在幸島上清洗甜薯的彌猴數量大幅增加,達到了某種特定的數量。就像清晨時只有九十九隻彌猴清洗甜薯,然後稍晚出現了第一百隻清洗甜薯的彌猴,到了晚上,所有的彌猴都開始清洗甜薯了。

凱耶斯認為,這第一百隻猴子為創造一種意識形態上的突破增添了能量。但更令科學家們訝異的是,這個清洗甜薯的行為竟飄洋過海傳到了對岸的九州高崎山,那兒的猴子也開始洗起了甜薯。凱耶斯的結論是,當達到某個臨界值時,新的覺知可能藉由心靈溝通而被散佈出去,他因此將「百猴效應」當成一個啟發人心的寓言,用它來比喻正面的改變對人類社會所能造成的影響,而這也使得「百猴效應」在New Age圈和個人成長領域廣為周知。

我這兩天正在讀「神智學」(Theosophy)的入門書籍《靈性科學入門》。這是由奧地利哲學家暨科學家魯道夫・史丹勒博士(Dr. Rudolf Steiner, 1861-1925)於1906年間舉辦的數場講座內容集結而成。史丹勒(在華德福教育體系中,他的姓氏被中譯為「史代納」)是通靈人,他可以見到肉眼看不見的靈界、能量與氣場。在這本書裡,我似乎看到了解釋「百猴效應」的說法。

史丹勒就其靈視(書中譯成天眼)所見指出了三個世界,一個是我們生活的物質界(physical world),一個是靈魂生活的星芒界(astral world),一個是靈性世界,即天界(devachanic world)。這三界在空間上並不是分離的,只是我們看不到另外兩個較高等的世界。至於人類則是有肉體、生命體、星芒體和意識體,人類的這「四體」都在物質界,但是動物在物質界的卻只有肉體、生命體和星芒體,而沒有意識體。

星芒體掌管的是情緒和慾望,就史丹勒的觀察,動物在物質界中表現出來的是情緒和慾望,而非意識,因為動物的意識體位在肉眼看不見的星芒界。「屬於同一物種的動物,在星芒界也有個共同的靈魂。例如獅子這種動物有個群體意識在星芒界,狗、螞蟻也是如此。它們在星芒界就像個真正的生命,好像那意識在星芒界浮游,就像拉著木偶的線一樣地操控著屬於這個族群的每一隻動物。」他寫道。

也許達到某個臨界值之後,星芒界的動物意識就會開始運作也不一定呢!不知道英國生物學家魯珀特・謝德瑞克(Rupert Sheldrake)所謂的「形態場」(Morphic Fields)是不是也位在星芒界呢?

原始文章 : http://phyllischan.blogspot.com/2009/04/blog-post_07.html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